12月17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主持人: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主任 殷雪年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大同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汪冠超,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科科长刘启明,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四级主任科员韩意,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大同市司法局深入践行习法治思想,围绕司法行政系统“一个统抓、五大职能”,深入推动实施“1134”工作规划,慢慢地加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今天,在各位媒体记者朋友的共同见证下,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即“12348大同法网”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跨入新的里程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一项涉及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综合性顶层设计,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统筹提供优质、便捷、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逐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近年来,我市快速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的提高法律服务整体效能,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服务布局,推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功能相互连通,切实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水平,逐渐完备公共法律服务“三台融合”。一是实现实体平台全覆盖。全市共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县(区)级中心10个,乡镇(街道)工作站126个。今年,各级中心、站点共为3万余名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二是“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条服务热线,组织律师提供专业后台坐席服务,为全市群众提供7×24小时、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今年共解答电线人次。三是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站点平台。市司法局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今年10月9日,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市司法局统筹安排全市271家法律服务机构、1000余名法律服务人员轮值,提供在线服务,并引入清华大学“水木智法”AI机器人进行自助服务,试运行期间,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访问量已达1.4万余人次,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目前已具备正式上线条件。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包含“12348大同法网”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具有服务和监管功能。服务功能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法律事务咨询、法律服务指引、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和法规与案例查询”等公共法律服务;监管功能是面向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律服务机构实施监管,作为行政管理手段的延伸补充;同时为政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决策依据。目前,该平台主要有五大板块:一是法律服务板块。我们将法律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信息全部上网,建立了大同市法律服务地图,供群众一键查询,同时能通过地图导航至最近服务点。二是法律咨询板块。涵盖律师、公证、调解、法律援助、行政复议、司法鉴定、仲裁、法考八项法律服务,均提供在线留言咨询。由驻场服务团队通过7×24小时服务的方式,实时在线为群众答疑解惑。此外,还有AI智能咨询能够很好的满足群众对咨询事项需求。三是线上服务板块。可进行业务查询及业务指引一步到位,为群众提供相关法律事项办事流程和收费标准,供其参考,让群众“少跑路”。四是便民服务板块。提供自助查询相关法律文书模版,工伤赔偿、诉讼费等法律相关联的费用计算和法律条文查询。五是信息发布板块。推送全市普法工作动态,并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权威解读。
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在全市任何区域,群众只要使用电子设备、电脑扫描登陆,可直接查找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找到离自己最近或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结合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窗口咨询、法律服务热线咨询,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群众需要法律服务时,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法律难题,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法律服务随时可找、触手可及。
大同市司法局将严格按照司法部“12348中国法网”建设标准,逐渐完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内容和功能,加强机制建设,强化制度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的品质。一是建立服务管理制度。制定服务人员标准化工作流程和监督考核机制,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督查督办制纳入到平台各环节,加强对法律服务人员管理,形成业务受理、工作办理、指挥协调、绩效考核的服务链条,保证服务规范高效。二是加强服务的品质监测。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开展服务评查、服务的品质检查公布、质量跟踪检查等工作,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积极主动开展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和反馈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三是实现服务互通共融。完善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等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推动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实现法律服务线上线下贯通,流程线上线下衔接,管理线上线下协同,形成完整、闭合的公共法律服务链,不断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努力提供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全、质量更高、获得感更强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感谢汪冠超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朋友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提供实体、热线、网络平台三种法律服务模式,请问,老百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平台?谢谢!
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或“12348大同法网”,登陆法网网站,获得网络平台的公共法律服务,可以尽情地浏览、学法、查询,或者使用手机扫描法律服务平台二维码,在手机端进行提问、咨询。对于不熟悉网络的群众,还可以通过线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或工作站,面对面地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交流,解决自己的法律问题。我们还于2023年10月将12348法律服务热线政务服务热线进行实时法律咨询。可以说,多种服务方式的公共法律服务适合了不同的受众群体。
在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想着去找一个专业律师咨询,现在可以在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进行免费的法律咨询。平台提供的免费法律咨询如何保证质量?大同市司法局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有什么具体的管理措施吗?谢谢!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的,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管理。
第一是资质把关。所有能够通过我们平台对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专家等法律服务人员,都经过其主管部门审查,其身份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第二是质量把关。除了符合职业与规范的要求,服务能不能让群众满意也是我们高度关注。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对志愿服务者实施全程监管,群众提问多久后回复,有没有耐心回复具体的问题,用语是不是礼貌,专业的法言法语是否能够转化成让老百姓能明白、清楚的大白话,服务的品质和群众满意度如何,所有工作痕迹后台监管系统全部留存。不符合群众期待的服务者,将被取消服务资格,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定相关工作机制,力求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
第三是严明纪律。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是为群众搭建的便民服务平台,严格禁止律师在接待公益咨询的过程中直接将公益咨询转为有偿的委托,或者为群众介绍特定的法律服务机构和特定的法律服务人员。此外,法律服务人员通过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的公益法律服务,其本质也是一种执业行为,我们将依法依规做监督管理,如果接到投诉举报,将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法律责任。
作为网络技术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具体实践,请问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有何应用?谢谢!
为更好满足群众线上法律咨询需求,为大家提供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法律服务,我们与清华大学深度合作,引入“水木智法”AI咨询程序。该程序是由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研发,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算法备案,旨在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法律咨询服务。目前,由清华大学作为专利权人的“基于大模型和知识指导的法律问答方法和装置”已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该研究成果同时入选“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成果展”(2024)、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优秀奖(2024)。“水木智法”AI咨询程序是一款方便、可靠、专业的法律助手,拥有200万+法律和法规、1.5亿+裁判文书、2000+法律书籍数据,涵盖不同法律领域,集成了法律问答、文书生成、法律意见咨询等多项功能,可为大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群体提供全方位法律支持。为更好地融入大同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本地市民群众,清华大学研发团队还在AI咨询程序中加入大同市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法律和法规条文、法律文书模版、法律问题咨询等定制化数据,致力于打造群众身边的“法律顾问”。
谢谢刘启明,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三位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关注我市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为助力大同市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新闻推荐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1】
【2025-02-0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29】
【202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