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仅在实现无灯工厂、提供O2O创新、推进精准农业,也在改变公众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模式。
在《积极地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益民服务被当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层次地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这些都被当做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的目标。
我国已具备“互联网+政务”的基础。从用户端看,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超九成。在政府机构方面,按照规划,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体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70%和50%以上。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将互联网公共服务形容为“信息跑腿”,“作为智慧城市的有益探索和尝试,非常大地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提升了整个城市运转效率,也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与市民的满意度”。但有能力毕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能把好事办好。
2015年12月发布的《关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情况的通报》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各地区、各部门共开设政府网站84094个。其中,普查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并关停上移的16049个,正在整改的1592个,问题则最重要的包含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发布不准确、咨询信件长期不回复、服务不实用。
政府网站的不活跃,既来自于技术“短腿”和惰怠心理,也来自网民获得信息方式的变化,他们正在习惯于通过社交网络获得信息。和单纯运营网站相比,公共信息提供者们在微博和微信上则活跃得多。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0131个,其中政务机构微博112602个,公务人员微博37529个。在微信方面,截至2015年8月底,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同比新增4.3万个,达到83641个,31个省级行政区和334个地级行政区均开通了数量不等的微信公号,县乡级公号开通比例也达到了50%以上。
这些账号及时发布信息,也和网民进行着积极互动。市场研究机构清博大数据CEO郎清平和记者说,拿微信公众号来说,2015年政务公众号的阅读数突破“10万+”成为常态。“排名第一的‘员’公号发布2144篇文章,获得了13.7亿次阅读和177万个赞。”政务微信继续展现支撑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强大动能,促进了转变政府职能、民生长尾需求集中释放。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2015年政务信息传播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轻悦化”,从选题开始就很看重传播效果,比如会对政策进行大量的解读,“包括很多数据新闻、‘一图看懂’,深入浅出,非常生动,并且能激发网友的自传播”。
不过,郎清平也认为,随信息传播的多点开花,创新发布形式,促进跨平台联动,加强协同是未来政务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尝试为政府机构解决信源录入、分发、扩散等全流程的服务。”腾讯政务产品总监赵亚楠透露,腾讯正在尝试一个新的平台,帮助公众账号可以一键建站、生产内容并且将这一些内容分享到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和网站,同时监控内容传播的效果。
而在沈阳看来,协同还不仅仅局限于单一部门的各个传播渠道。“比如能够最终靠社群或者联盟的方式,实现某系统的协同,甚至是横向协同,在信息传播上协同作战、联合发声。”
信息传播只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内容。公安部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宣教室主任刘艳坦言:“拿交管部门来说,在春运期间,你通过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发布交通流预判,这是你的信息服务;但你还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来开展便民服务,比如违法处理、快处快赔,这些会让公众特别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智慧’和‘温度’。”
在微博端,2015年“@交通北京”成为首个上线微博和支付宝双平台服务的委办局。在它的微博平台上,能轻松实现包括小客车指标、出租车辆、备案停车场等5类查询功能和实时路况、公交地铁换乘、公共自行车等5类交通出行指南。随后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地的多个政务微博,也开始添加包括查询、缴费等多项公共服务。
在微信端,微信城市服务自2014年12月在广州率先上线项服务。拿四川公安微信公众平台来说,微信预约立案、微信约见法官、远程送达、视频接访、庭审网络直播、支付宝支付诉讼费……“指尖诉讼”大幅度的降低了公众的办事成本。
技术创新甚至也在直接提升政务处理的效率。广东省人大信息中心主任黄铁兵表示,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一款叫做“蓝信”的手机APP为代表委员们提供着大数据服务,“比如输入‘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处理’,就可以查询到之前各次会议上,其他代表委员提交的与此有关的建议,以及包括《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内的各种相关文件,帮助代表委员们的每个建议都能‘有的放矢’”。
基于移动网络的电子政务被称为城市运行管理最前端的“触角”,专家们表示,通过服务创新,它拓宽了已有服务的触达渠道,创新了诸多紧贴民生需求的便民服务,实现了与用户的快速连接,也通过位置服务、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手段帮助政府更方便快捷地触达公众、采集数据和提供服务。(记者 陈静)
新闻推荐
【2024-12-21】
【2024-12-21】
【2024-12-12】
【2024-12-12】
【2024-12-12】
【2024-12-12】
【2024-12-12】
【2024-12-10】
【2024-12-09】
【2024-12-09】
【2024-12-09】
【2024-12-09】